▲中華觀光管理學會 常務監事暨旅行業經理人協會 理事陳善珮
AI(人工智慧)正以驚人的速度滲透旅行業,從航班推薦、智慧客服到個性化行程規劃,AI已經成為數位轉型的重要推手。然而,正如Amadeus調查所揭示,雖然64%的旅客嘗試過使用生成式AI規劃行程,但仍有25%的人認為結果「過時或不準確」,甚至在退改簽等關鍵時刻,29%的旅客仍然希望「能和真人說話」,這凸顯出旅行業的核心挑戰:效率已成底線,信任才是勝負手。
本文將從數位轉型、人才培育、人機協作、科技賦能與專業賦能等5個面向,探討旅行業如何在AI浪潮下找到平衡,並提出因應行動。
一、數位轉型:從自動化到智慧化
AI的導入讓旅行業能夠在毫秒級完成航班改簽、艙位分配與價格更新,帶來前所未有的效率。然而,數位轉型不應僅止於「流程自動化」,而是要進入「智慧化」階段,讓旅客重新獲得掌控感。問題挑戰:許多業者仍停留在單點數位化,缺乏跨平台的數據整合,導致AI難以提供一致且可信的體驗。因應行動:以「顧客旅程」為核心,建立跨系統的數據協同平台,讓AI不只是加快流程,而是提升體驗與信任。
二、人才培育:AI素養成為新核心能力
旅行業的中階幹部與第一線人員,正面臨角色轉型,AI可以處理標準化任務,但需要人員具備數據解讀、AI工具應用與情境判斷的能力。問題挑戰:部分員工對AI存在抗拒,擔心被取代,或缺乏學習動機。
因應行動:
1.將AI素養納入培訓課程,結合案例與實作。
2.強調AI是「輔助」而非「取代」,建立人機協作的正確認知。
3.建立持續學習文化,透過內部社群與跨部門專案,培養數位敏捷度。
三、人機協作:從替代到共創
AI的價值不在於取代,而在於放大人的能力,AI客服能處理大量查詢,但在高情感價值的互動中,人工仍不可或缺。未來甚至可能進入A2A(AgenttoAgent)時代,旅客的AI助手將直接與航空公司或旅館的AI系統對話,完成預訂。問題挑戰:若企業僅將AI視為降低人力成本的工具,將引發員工抗拒與顧客不滿。
因應行動:
1.設計清晰的人機分工模式:AI負責數據與標準化流程,人員專注於情感交流與決策。
2.建立協作流程,讓AI的建議成為決策支持,而非單向替代。
四、科技賦能:以AI驅動營運效率
AI在旅行業的應用不僅限於客服與行程規劃,還包括需求預測、資源配置與多語言服務。透過演算法學習,系統能在旅客點擊之前就預測最可能的選擇,提升轉化率。問題挑戰:中小型業者缺乏資金與技術能力,難以全面導入AI。
因應行動:
1.採用平台共享模式,由大型平台或產業協會提供AI工具與數據服務。
2.採取模組化導入策略,從單一場景(如客服或行銷)逐步擴展。
五、專業賦能:重塑旅行業的價值鏈
AI的普及並不意味著專業價值的消失,反而凸顯了專業的重要性。導遊、顧問與管理者需要將專業知識與AI工具結合,才能創造差異化價值。問題挑戰:若專業人員未能與AI結合,將被市場邊緣化。
因應行動:
1.建立「專業+AI」雙軌培育模式,培養智慧型專業人才。
2.強調專業人員在體驗設計、文化詮釋與情感連結上的獨特價值,讓AI成為助力而非威脅。
「技術的盡頭,是理解」,AI正在重塑旅行業的生態,帶來效率與體驗的雙重提升,但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演算法的速度,而在於如何建立信任。未來的旅行,或許由AI規劃、由系統執行,但能讓人難忘的,仍是那一刻「被理解」的感受。因此,旅行業的數位轉型不應只是技術升級,而是信任建設、人才培育與專業賦能的全方位行動。唯有如此,AI才能真正成為推動旅行業永續發展的智慧引擎。
學歷:
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博士
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EMBA)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 學士
經歷:
台台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旅館學士學位學程籌備主任
台灣觀光協會台灣美食展籌備委員評審委員會副召集人
亞瑪迪斯資訊公司(Amadeus GDS)業務部專案經理、培訓講師
台灣凱亞資訊(TravelSky GDS中國航信唯一代理)行銷總監
交通部觀光署好客民宿遴選實地訪查委員
交通部觀光署旅行業經理人講座講師
考選部、觀光署國家考試命題審題委員
教育部體育署職能基準與內涵審查委員
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校園國際金旅獎旅遊行程設計競賽評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