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期|2024.04.29|記者:王政
從「賴卓體制」新團隊即將正式就任 重新檢視台灣觀光產業的10大期盼

隨著5/20新團隊即將正式執掌,近期府院部會的內閣名單也陸續公布,所謂新內閣新氣象,新的政務官人選陸續底定自然讓各界開始期盼未來的發展。作為產業火車頭之一的觀光業,也期盼隨著主管機關新人事的調動,能為台灣觀光發展解決既有問題,同時帶來不一樣的新氣象。

對內提升觀光硬體建設、橫向資源有效整合帶動競爭力強化 向外持續強化兩岸與國際宣傳工程 帶動台灣穩步邁向觀光前段班

賴清德5月中旬將正式就職,在「行動創新AI內閣」的理念下,準行政院院長卓榮泰近日來陸續公布各個部會的執掌人選,用新人事的頒布展現新執政團隊的新氣象。作為觀光產業的大家長─交通部部長,將由現任政院秘書長李孟諺出任,期盼倚重其過去在工程等專業背景,以及擔任秘書長期間在處理跨部會協調的能力,能進一步針對台灣現有的交通安全,以及觀光發展等議題帶來正向挹注與思維。

然而台灣觀光產業所面臨的挑戰,卻是眾多積習已久的問題,在面對後疫情重啟後的第2年,全球在爭搶國際觀光客的情況勢必將更為激烈。但在更為強烈的競爭下,台灣卻在疫情沉潛的幾年內,不僅缺乏新穎的觀光景點來抓住目光,關鍵性的硬體建設推動方面也未能繳出亮眼的成績,都讓整體觀光產業處於相對劣勢之中。

為此,《旅奇週刊》特別統整了觀光產業所面臨的10大課題,期盼隨著新團隊的正式入閣,不僅要找到專業的觀光主政人才,也要逐步解決相關課題,進一步讓台灣觀光能邁開大步向前行。

▲隨著賴清德5月中旬將正式就職,在「行動創新AI內閣」的理念下,準行政院院長卓榮泰近日來陸續公布各個部會的執掌人選,用新人事的頒布展現新執政團隊的新氣象。

▲走過疫情黑暗期,全球將迎來更為強烈的競爭,台灣如何在新的執政團隊帶領下,引領觀光產業開創新氣象,受到各界注目。

1.觀光主管機關層級不足 與國際競爭顯著落差

推動台灣觀光的主管機關層級過往偏低,只仰賴屬於三級單位的交通部觀光署於海外行銷、推廣,即便已將其從過去的觀光局改制為觀光署,但在面對鄰近乃至於全球諸國早已是部會等級的相關單位,觀光署無論在功能、資源上,都難與他國在同一個水平競爭。

2.重建跨部會溝通平台 帶動資源向觀光靠攏

行政院所屬的中央二級機關中,扣除掉著重特定業務的部會外,許多單位都與觀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性,尤其近幾年紛紛將轄下的所屬產業跨足到觀光領域並獲得卓著成效。然真正負責該項業務的交通部觀光署,卻因為自身層級僅為三級單位,面對大上一階的部會無法有效的整合各項資源進一步拓展觀光,實屬可惜。雖說行政院推出「觀光產業振興諮詢會議」作為溝通平台,然至今仍未能找出與過去廢除的「行政院觀光推動委員會」功能性上顯著之差異。

3.「億」級巨獸機場陸續亮相 台灣宜跟上國際腳步

疫情3年期間,亞洲許多國家紛紛展開短中長期的興建整改計劃,尤其在2030年前後,將有越來越多巨獸型國際機場亮相。台灣希望打造「亞洲航空樞紐中心」,作為門面的桃園國際機場正進行第三航站大廈及第三跑道的興建工程,宜加速縮短完工年限並啟用。進一步來說,台灣若要與亞洲國際大型機場競爭,應該在桃機完成擴建計畫、年服務達8,200萬人次時,中部、南部國際機場的擴容計畫同步作業,使得全台北中南達到1億吞吐量以上的總額,才能與越來越多「億」級國際機場一決雌雄。

4.政治因素影響兩岸 旅遊市場首當其衝

令產業最為灰心的,莫過於至今兩岸依舊無法破冰。過去陸客扮演著台灣邁向千萬人次旅遊目的地的關鍵角色,雖然因為種種因素使然下,陸客來台團體數量持續萎縮,然而在陸客自由行的比例持續增加下,使得赴台市場仍有數百萬人次的規模,然而在政治氛圍下,昔日榮景只剩追憶。兩岸正常化交流是後疫情時代不可不直視的重要課題,尤其兩岸旅遊所帶動的整體經濟效益之巨大、牽涉的觀光產業鏈從業人員之眾、涵蓋層面之廣,倘若仍持續維持冷處理的方式,旅遊產業鏈只會持續維持低迷狀態。

5.缺乏專屬研究單位 觀光無法有效提升

觀光產業雖被台灣視為6大新興產業之一,卻未真正將其視為重要經濟支柱,以致缺乏學術的有效支援。觀察鄰近的韓國,除了文化觀光體育部外,亦有負責國際宣傳的韓國觀光公社(KTO),以及進行政策規劃、統計、評估與施政監督等工作的韓國文化觀光研究院(KCTI),才能成功造就韓流文化穩步走向全世界。反觀台灣雖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等組織,但長期重點著重於交通相關內容,資源有限的觀光署便只能委託數據公司、公關公司等民間單位進行專案式分析與報告,並未能扮演智庫的角色,且因應國際情勢迅速提供觀光署更多創新行銷方案。

6.觀光競爭力未與時俱進 須有效帶動產業升級

「Tourism2025-台灣觀光邁向2025」中曾指出,台灣觀光產業正面臨5大困境,其中首要的3大項都指出產業正面臨著急需大幅轉型的重要階段。尤其面對全球觀光的高度競爭,台灣應加速於數位服務化、產業品牌化、服務優質化、人才培育完善化、智慧觀光化,以及邁向永續,台灣才能持續站穩腳步,迎接來自國際的一波波競爭浪潮。

7.國際化工作自掃門前雪 縣市與中央活動無法發揮綜效

節慶與大型觀光活動是吸引國際旅客到訪、帶動旅遊需求的重要渠道,雖說交通部觀光署有制訂「觀光雙年曆」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的相關節慶。然而許多縣市的大型活動若無法獲得中央單位的支持,終究只能侷限於地方,無法將更具地方特色的活動推展到國際。如韓國近期即將迎來夏季,根據韓國觀光公社統計甚至短短1天便有40多場慶典登場,從全國性到地方性都任君挑選。反觀台灣,若中央與地方無法有效整合、相互扶持,終究只會淪為自掃門前雪的窘境。

8.永續尚未與觀光有效對接 整體工程進度宜加速推展

面對疫情近3年的侵襲,觀光產業早已經邁入結構性的巨大轉變,而放眼未來全球的共通語言,永續成為關鍵。觀光邁向永續的道路,是社會願景,更是帶動國家與全球脈動的鏈結,讓淨零(Net Zero)深植觀光產業,也將帶動台灣在國際的整體能見度。

台灣雖不斷在「全球百大綠色目的地比賽(Top 100 Green Destinations Awards)」等永續獎項獲得肯定,且相關公部門也開始制定減塑的措施,然而真正讓觀光真正邁向脫碳,仍尚未擬定出明確且長期的全面計畫來推行。

9.觀光圈的存與廢 缺乏短中長期發展計畫

自2020年年底推動以來,觀光圈政策已邁入3個年頭,並從過去7個風管處至今擴大到17個觀光圈。然而卓越的成績背後,許多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包括政府是否有固定匡列相關預算能長期經營、預算是否有效下放到觀光圈組織運作中,風管處扮演的角色是督導還是主導等。值得一提的是,觀光圈政策缺乏短、中、長期的發展計劃,也沒有針對該組織提供穩定的預算,更趨向一年一約的「發包型標案」模式,整體效益也只能侷限於眼前。

10.發揮台灣海島優勢 讓郵輪成國際行銷利器

雖說台灣近幾年港埠不斷提升,且國際郵輪不斷彎靠,然而在邁向亞洲郵輪中心的地位仍有一段長遠的道路,與鄰國相比,台灣仍有多項關鍵要素需突破,包括固定的國際航商長期彎靠/停泊單一港口、建構完善的補給供應鏈,以及引領更多國際郵輪彎靠北高以外的港口帶動地方發展。同時應建置郵輪專責單位及統籌平台,規完善的制度以供依循,並設置FlyCruise發展基金,鼓勵航商規劃停靠台灣的航線。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