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全日空集團(ANAHoldings)投入一顆震撼彈:2024年2月開航至今的中距離品牌AirJapan,由於集團對於營運高效的期盼,決定將這個不到2年時間的航空品牌終止營運,並將於2026年3月正式畫下休止符,這項決定不僅代表ANA集團品牌策略的收斂,更揭示出整個亞洲航空市場正出現的新變化與現實挑戰。
回顧過去,由於該集團評估以成田國際機場為樞紐的香草航空(Vanilla air)經營績效不佳,決議由樂桃航空(Peach Aviation)整併後,也使得集團重新思考後推出全新品牌來進一步挖掘潛在客群,因而讓AirJapan正式亮相。
在新的框架下,集團將以ANA(全服務型)、樂桃航空(低成本型)與AirJapan(中距離混合型,HybridAirline)3者並行,試圖覆蓋從高端到平價的全市場。然而實際運作顯示,品牌之間的航線與資源配置重疊,內部協同效益不彰。在集團層面追求整體獲利與效率的壓力下,ANA最終選擇重新回到「雙品牌」結構,這不僅是對AirJapan的放棄,更是一種對多品牌策略過度分散的反思。也讓我們思考,「中間價值帶」消失,是否宣告航空市場回到極端化的二分法?
會讓AirJapan走向關門一途,粗淺可分為外部與內部壓力。
在外部方面,AirJapan原本鎖定介於全服務(FSC)與低成本航空(LCC)之間的「中價位」旅客,主打「平實票價、舒適體驗」。但疫情後,消費者行為產生明顯分化,要服務的乘客選擇ANA或日本航空;要低價的客群則轉向ZIPAIR、樂桃航空、酷航等LCC,中間價位的市場被擠壓,需求規模有限。
這種「兩極化」的趨勢,使得AirJapan所處的位置顯得尷尬:價格既不夠低吸引預算旅客,服務又不足以與全服務航空公司競爭。最終,品牌在市場中無法建立明確存在感。
其次,AirJapan使用波音787-8作為主要機隊,但受制於波音交付延誤、維修零件短缺及機師培訓瓶頸,實際投入營運的機隊僅有2架,規模不足使航線難以擴張、單位成本偏高,削弱品牌競爭力。
對內來說,ANA集團內部資源也產生拉扯,當母品牌本身仍需同型號機隊與機組人力支援時,AirJapan很難獨立獲得足夠資源,對一個新品牌而言,供應鏈的不確定性與規模不足,是最致命的弱點。且品牌定位方面,AirJapan雖以「Affordablecomfort」為品牌核心,但在實際體驗上與ANA或樂桃差異不大,票價並非顯著便宜、服務也未特別突出,導致品牌識別模糊。
當然,亞洲中距離市場競爭白熱化也是關鍵所在,AirJapan的主要航線鎖定東南亞市場,包括曼谷、新加坡、吉隆坡等。這些航點本就是競爭最激烈的區域航線之一,不僅有ANA、日本航空等傳統航空,也有ZIPAIR、樂桃、酷航、Thai VietJet等各大LCC加入戰場。在價格競爭下,對價格高度敏感的旅客當航線選擇眾多時,身處在資訊透明、比價平台盛行的時代反而讓AirJapan的中間定位削弱吸引力。AirJapan的收攤並非單一品牌失敗,而是整個航空業「多品牌、多定位」策略的現實考驗,在這個殘酷的市場中,每一個能經歷過洗禮並存活下來的品牌,唯有那些真正能明確定義自身價值、並有效控制成本的航空公司。
總編輯 王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