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熱門的話題裡莫過於大選,上週因為「藍白合」有望成局、兩岸觀光可望開啟新面貌,瞬間帶動了觀光、餐飲、航空等類股齊聲喊漲。然隨著雙方確定破局後,11/24的觀光類股開盤紛紛下挫,尤其上市櫃旅行社幾乎一片慘綠,不難看出跑在整體市場前的股民們深知量體龐大的兩岸觀光,對於多數觀光產業的高度重要性與經濟挹注。然而撇除掉政治的因素、跳脫藍綠白的政黨選舉,觀光業界最期待的仍是正常且穩定的兩岸交流。
目前兩岸觀光的最大枷鎖,在於台灣團客赴陸的「限額」之中,令觀光產業仍處於雲裡霧裡的情況,便是交通部與陸委會的不同調,後者堅持組團赴陸旅遊每日限額2,000人的門檻;而交通部部長王國材則是在回覆立委、媒體的答詢時,允諾只要旅行社能成團便能出團,不會讓「解團」的情形發生。
如此一來,不僅旅行業者們處於進退維谷的狀態,是否該進一步針對兩岸的出入境部門添增人力、預先布局踟躕不前;消費者們在面對不同單位的說詞反覆下,或多或少也影響了出遊意願、寧可轉向投入其他旅遊目的地懷抱,整體來看對於穩定市場而言並非好事。
從觀光產業的角度來看,最適情況是希望兩岸觀光回復到市場機制面,由買賣雙方自由經營,畢竟放諸世界鮮少因為政治因素導致市場限縮的案例屈指可數,尤其面對後疫情時代的觀光衝刺階段,市場經營的多元性,對於將本求利的旅行業者們而言本就十分重要。且經過10多年的經營下,從航空公司、全台4,000家旅行社,乃至於飯店、民宿、導遊領隊、遊覽車等,都早以在這股旺盛的出入境需求下,建構出完整的觀光供應鏈。而站在相關公部門的立場,為求整體安定的大框架,強力理解訴求雙邊的公平立場,如何有效溝通、對等交流的考量,也並非難以理解。
其實跳脫框架思考,產業們追求的是整體市場經營的正常化、機制化、市場化,因此站在多贏的情況下,現階段的思考方向,應是當2024年3月份將開放時,首要確認各個公部門對於政策的一致性;其次則向各界通盤性的告知階段性計畫如何實施,是否堅持初期僅2,000人的限額,整體將施行多久,預計達到怎麼樣的規模時能進一步擴大整體人數,都應該盡早公布完整的計畫。如此一來,業者們在經營上便有所本,能逐步恢復人力、投入相關資源,預先為市場布局,而不會舉棋不定。
更精確來說,當部會之間意見一致後,整體市場應朝著「正常化」「機制化」、「市場化」等3化互動關係進行逐步推展,期間也能進行機動性的靈活調整,順應市場需求放寬,確實扮演好經濟學中所定義的「隱形的手」,如此才能帶動整體市場穩步且有序的逐步復甦,創造更為友善的觀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