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台灣農村再生,擴展至農業觀光 產地到餐桌,創造農業新榮景 以農立國的台灣,自古以來這片土地 的人民便與農村密不可分,雖然時代 的巨輪推動下讓經濟不再倚重,但農業依舊 扮演著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如何為其創造 更多元的附加價值,也成為當代各國政府的 重要課題。
賦予農村多元收益的方式百百種,導入觀 光宣傳便是其一,可以為其進行遊程規劃, 亦可以透過農產品作為誘因,同樣能達到引 客到訪的效果。然而農民善於耕種,但在行 銷、包裝上卻非專業,且苦無行銷通路,最 直接的對接方式,便是打造產地到餐桌的供 應鏈,讓旅客玩當地、食當地,用味蕾產生 與該地區的連結。
回首台灣,自2010年開啟「農村再生」 政策,政府便開始針對全台4,000多個農村 進行全面翻轉,倘若要加大台灣農村的曝光 度,除了挖掘在地特色與魅力外,更透過將 農產品賦予新面貌,讓農民的專業透過平台 被更多消費者看見,農業相關的主管機關也 持續透過各項選拔,將優勝商品導入更多通 路,不僅成功創造產品的銷售量,也能成為 其他農民的示範案例,攜手從追求量轉而追 求質與行銷。
其次在產地到餐桌的概念,也能看到越來 越多縣市、餐廳投入產地到餐桌的概念,舉 凡台中便有寧菠小館、有春茶館積極將自己 成為台中在地產物的推廣平台,或是嘉義的 布袋嘴文化協會,也透過美食之旅來曝光在 地生產的醬油、羊肉牧場與活蝦。而遠在花 蓮的阿樂樂代,則是透過阿美族的文化,將 在地產物與文化相互結合,增加消費者願 意到訪的誘因。
其實在國際上,越來越多國家也積極推 展農村的農特產品發展,以鄰國日本為 例,隨著通過「農山漁村活性化法」等法 案後,積極進入農村活化的築底工程,包 括特別與國土交通省觀光廳簽訂「農業觀 光合作促進協議」共同帶動遊客走進農 村;同時也透過生鮮農產品直送農民超市 的模式,將產品打造成伴手禮,吸引觀光 客選購與走進產地,甚至透過補助政策將 產品導入郵輪碼頭與機場,進一步抓住國 際客目光。
同樣積極進行農村轉型的韓國,在「建 立一個宜居農村」農村政策的主軸下,以 振興農業旅遊作為策略,積極開發農業六 級產業化等加值服務,除了將自然、文 化、民俗轉換為觀光發展資源,更透過大 小型農協超市的平台,將農產品導入餐廳 與學校,不僅利於在地農村展,亦能成為 吸引國際旅客走進農村的關鍵。
農村旅遊,是以農業作為載體的新形態 旅遊模式,由於每個農村社區的性質、底 蘊各有特色,也因此能孕育出專屬於自己 的旅遊特點與魅力,透過產地到餐桌的方 式,從農產品升級到旅遊,建構起完整的 供應鏈與商業模式,才能創造「農村再 生」的核心─農村社區邁向生產、生態、 生活的三生優質產業目標,真正翻轉農村 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