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回想一下, 上次你點選廣告 Banner是什麼時候?聽說某大新聞網就經常受到業務單位的請託,要求動員集團內全體員工「幫忙」,因為廣告 Banner的點擊率很差,報表跑不出來,無法向客戶交待。
這是一家上千人的大公司,但後來還是靠新聞部出面解圍,由記者針對商品的特色發稿,但這稿子必須寫得感動人心,必須符合網友看新聞是為了「找娛樂」、「找實用」的心態,才可能「引誘」讀者按下滑鼠。
到2011年年底,Facebook的會員人數已正式突破8億人,在台灣也有1000萬人開了臉書帳號,廣告主也看好臉書能帶來龐大商機,卻一時之間不知如何著手,開粉絲團有效嗎?還是委託行銷公司做粉絲團行銷才有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反求諸已,研究自己一整天上網的動態。
我們每天在Facebook上觀看什麼?
你每天在臉書上分享什麼給親朋好友或者網友?心情對話、美食資訊、旅遊動態還是好歌分享,這些內容從廣義來說,就是資訊、情報,或者好看的文章或圖片影片。
的確,「內容」在我們的網路社群生活裡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畢竟我們不是王建民,也不是林書豪,沒有太多人會持續關心我們的一舉一動,因此除了即時動態之外,我們所接觸到的好「內容」就成為經營社交最佳工具。這對於行銷人員來說自然是一股可以借助的力量,因此「內容行銷」也應運而生。
「內容行銷」的三種類型
資訊型:到各大新聞網,看新聞順手按「分享」,像是最新的新聞、有用的情報、好康的訊息、特殊的知識等等。按下分享再加上一句話,就能在臉書上與網友分享,但這個類型的分享著重於資訊的「新」、「快」、「實用」、「特殊」、「好康」、「新奇」,這些因素會是影響分享意願與散佈效果的關鍵。
趣味型:比較感性層面的內容,除了有趣之外,感動或激勵也可以歸在這種類型。像是流行一時的「仆街照片」、「漂浮照片」,或是各種Kuso、搞笑的圖片,情節或效果引人入勝的影片都可以歸在這一類。
交流型:提供網友與他的朋友可以進行互動的因子,通常不是純內容,像是心理測驗、小遊戲、占卜等可以歸在此類。這一類的內容除了具有趣味性之外,也可以作為網友與不熟的朋友「破冰」的因子。所以,根據以上三種類型,行銷人員就可以就自家的品牌、產品或活動,思考可以轉化成什麼樣的內容,設法透過網友每天的社群交流傳佈,進一步讓「對的人」接收到。
自己來?還是委外?
下一個問題來了—要進行「內容行銷」,內容要從哪裡來?是自己產製呢?還是委託外製?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可以考慮以下兩點:
專業:如果你的公司裡,有寫作、拍照、攝影的人才,那麼就該由公司內部員工自己來,因為自己最瞭解自己的產品,或許一開始不是那麼嫻熟,但累積到經驗後,還是以達到一定的水準的。
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設定要有高品質的內容,像是具有故事性的影片、需要特殊製作的小測驗app等來打動潛在消費者,那麼委外看來是不能省的。
客觀:自己來推自己家的產品或服務雖然了解程度一定夠深,但是難免也會讓人有「老王賣瓜」的感覺,這時候邀請或委託在特定領域有足夠專業或社群信任度的「達人」或知名部落客提供評測或介紹,也許會是適合的作法。但要注意達人或商部落客寫稿的真實度與可信度,以免得到反效果。
內容之外,形式也很重要
臉書具有「內容微型化」的特色,所以在散佈行銷內容時,要濃縮、精鍊,標題要短而引人,文章更是不能太長,要讓閱聽者「擇己所需,需要時再取得」,如果有表格、圖片更佳,更利於分享、傳播。
最後,尋找「有力的結點」也是網路行銷的成功關鍵之一,要將你精心規劃的「內容」行銷出去,必須找到同一個社群中經營已有口碑的意見領袖,進而達到社群傳播效果極大化;同時也不要忘了尋求新聞媒體聯合操作,才不會讓自己發佈的訊息埋沒在茫茫資訊之海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