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宜蘭冬山,正在舉行製茶技術競賽頒獎典禮,冬山鄉農會總幹事黃志耀授予得獎業者匾額,每個得獎者都開心與總幹事合影,超高人氣比豔陽還耀眼,完全看不出是個屆滿65歲要退休的人士。已經為地方奉獻40年的他,擔任總幹事26年,擘劃「9大建設」讓冬山鄉脫胎換骨,賺進超過500億觀光財,成為宜蘭各鄉鎮模仿的標竿,也為日後接棒者立下良好基石。
冬山鄉就是「冬山河的故鄉」,冬山鄉農會總幹事黃志耀簡單快速點出冬山鄉的最大特色。他表示,冬山河是中央山脈的伏流之末、湧泉之處,流經之處皆利於一級產業的發展,當時的冬山鄉就有稻米、茶葉、柚子、香魚等特產,品質優良卻無人知曉。因此,他先創造在地4大農產品牌價值,進而首創休閒農業、打造良食農創園區、全面提升會員服務、協助員工職涯發展,最後健全財務與資產,利用這9大建設為冬山鄉建立穩固體質、永續基礎。
▲冬山鄉農會總幹事黃志耀
用品牌翻轉農產價值 讓各地農民不單打獨鬥
有「品牌」才有價值,無論是阿里山茶、池上米、麻豆文旦都聞名遐邇,讓消費者第一個聯想到。因此,黃志耀擔任總幹事的第一步就是積極打造品牌,一開始也遇農民反彈,整合之路重重困難。黃志耀指出,農民的教育水平雖然較低,但絕對忠厚老實、擁有職人精神,只要慢慢溝通建立管道,大家都很願意為自己的家鄉盡一份心力。
以茶為例,農會提出經濟補助措施,補助設計包裝費用的3分之2,以「素馨茶」統一名稱與品牌形象,卻保留各個茶農的產區與姓名,即使看到新的包裝,也能找到熟悉的品牌訊息,並進行評鑑、分級、包裝、行銷,利用休閒農業方式邀請消費者來茶園品茶、玩茶,並結合柚子農,推出柚花烏龍,走出不一樣的康莊大道,至今已經讓茶葉價格翻了數倍。
而冬山的「紅文旦」肉質細嫩、粉紅透嫩,也在黃志耀鬼才點子之下,走出中秋的魔咒。他首先結合花蓮瑞穗產區,發展出「蘭花文旦(宜蘭結合花蓮)」,再串聯全台10大產區組成「台灣文旦大聯盟」一起整合行銷,向消費者推廣吃文旦不需限定中秋,讓不同時節出產的文旦都有銷路。此後,特別在3月柚花盛開的時候舉辦路跑,9月寄送紅文旦給參賽者,提醒消費者明年還要繼續參加,同時創造運動與農業結合的觀光效益。
▲打造「良食米」品牌,讓冬山稻米更有特色。
▲冬山鄉透過多樣技術讓收成不斷成長,更能一年一收。
▲冬山鄉茶葉有香醇、甘潤之特色命名為「素馨茶」, 彰顯其素雅馨香特質。
▲紅文旦最大特色就是含多樣維生素,粉紅亮色光澤的果肉非常豔麗討喜。
「有捨有得、越捨越得」 逆向思考突破行銷窠臼
「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是早期農民的諺語,說明上下游利益不均的情況。當時的黃志耀卻逆向思考,到電視購物台去賣米,很多人笑他不知道電視台抽成抽很高嗎?他指出,有捨有得、越捨越得的道理,如果要上電視台賣米,電視台就要先來冬山拍影片,讓鏡頭捕捉白鷺鷥自在飛舞於稻田的樣子,讓消費者看到冬山米就是自然零汙染!加上獨家的乾燥、低溫冷藏技術,讓米在舒適的環境之下保存,米舒服了自然就Q彈好吃。
而另一個同樣需要好水質的則是「香魚」。根據漁業署2023年統計,香魚年產千萬尾,擁有逾3億元產值,9成9都養殖在宜蘭,冬山更是佔了7成5,是全台最大產地。因此,為了打開知名度,讓消費者認識冬山這座「魚米之鄉」,黃志耀透過冬山良食農園創園區的農村廚房,大力推廣香魚,讓旅客不只認識香魚習性,進而透過廚藝活動品嚐香魚,落實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地方創生理念。
▲冬山不臨海,卻因水源豐沛且水質清澈,成為台灣非常重要的淡水魚類養殖重鎮。
昔日穀倉華麗轉身 成為鄉村最潮流的Bar
「地方創生」的概念是希望地方發揮特色,發展在地經濟,吸引青年返鄉工作,解決城鄉發展不均的問題。冬山鄉過去就有推動休閒農業的經驗,因此在推出地方創生的概念時,立即獲得青農們的支持,很快的全台首創的「冬山良食農創園區」在2019年誕生。
「冬山良食農創園區」是昔日穀倉改建,其中的良食有糧食之意,而園區內則區分為「買bar」、「吃bar」、「學bar」、「聊bar」及「種bar」,買bar可以購足在地農特產品;透過種bar的「不彎腰農場」讓旅客體驗種植、摘採的樂趣;學bar則能藉由DIY的方式傳遞食農教育;聊bar讓茶飲文化在此傳遞,透過多重的方式呈現,型塑冬山鄉的1級產業,昇華成6級產值。黃志耀也笑著說,年輕人不喜歡被管,因此取名也捨棄用「館」為單位,bar的發音也類似台語「飽了」,就是希望旅客來這裡吃飽買足、盡興而歸。
▲種bar的「不彎腰農場」傳遞農業知識並讓遊客體驗種植、摘採的樂趣。
▲良食農創園區規劃與餐飲潮流結合的「農村廚房」,讓遊客吃一餐或學一道菜。
健全財務助農民一臂之力 鼓勵會員進修學無止盡
農會的服務範疇相當多元,除了農產推廣、休閒旅遊之外,也提供與傳統銀行不同的靈活貸款處理方案,以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黃志耀指出,農村人都相當「古意」,遇到困難也不好意思開口,因此農會推出「走動式服務」,主動出擊慰問會員生活狀況。當農民遇到無法償還貸款的困難時,農會可以減免部分本金和利息,讓農民有機會重建信用並繼續經營。特殊的經營方式,讓農會存款金額從55億元,增加到110億元,即使在景氣不好的時候,也能通過合法合規的措施,維持穩定的放款品質,面對逾期繳息和呆帳的挑戰。
另外,農會鼓勵員工參加進修課程和培訓,以提升內部素質,幾乎所有員工都參加了免費的進修課程,提升專業知識和能力。黃志耀本人也在2年前到台大EMBA進修,並在11個月內完成論文,展示對教育和自我提升的重視。黃志耀強調,領導者應該具備社會企業的概念,致力於創造充分就業機會,提升社區福祉,不應該只關注營收,更應該關心員工福利和社會責任。他相信,給予員工更好的待遇,員工會更加努力,從而達成共同的目標。
▲黃志耀鼓勵員工上課進修、考取證照,增進自我,提升服務品質。
▲黃志耀本人也在2年前到台大EMBA進修,並在11個月內完成論文。
因為轉念所以改變 黃志耀精神永存冬山
黃志耀職期間推動多項改革和創新,涵蓋金融服務、特產推廣和旅遊發展,也強調社會責任和創造就業機會,形成正向循環。外部旅遊發展則通過舉辦活動和農村廚房,結合地方特色,吸引遊客,帶動經濟。內部教育方面,鼓勵員工進修,提升專業能力,增強整體競爭力。而這樣的精神即使在他退居幕後,也能源遠流長,持續滾動冬山鄉的經濟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