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期|2018.07.02|記者:劉喜臨
觀光研究院 喜臨開課

台灣觀光發展需要跨部會的協調合作,而非單打獨鬥。

擺脫舒適圈, 台灣觀光需破除穀倉效應

假如,觀光是平台、是載具, 所有產業可以透過觀光來做3 級服務以上的發展,這時的政府, 更應強調水平整合、互助合作。1 個國家重要支柱產業的發展,絕非 單一部門的事情,需要透過跨部門 的整合協商。

外部溝通,政府非常厲害的運 用整合行銷、媒體資源、社會企業 的角度來與產業、民眾溝通(雖然 最近溝通效能不彰!產業一直想上街頭,社群批判聲量驚 人,哈哈!),但是還在可控制範圍,很不幸的是,我們發 現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出現了落差,每個單位都只注意自己 的績效,完全無意配合相關部會的呼吸、步調。「內部溝 通」是政府政策推動目前最主要的盲點,如何強化內部溝通 的效能,絕對是現今台灣觀光發展重要的課題。

記得之前推動「人人心中有觀光」策略,即是希望台灣 的民眾能夠在自己的生活中,多一些對觀光客的關照、多一 些對觀光客的笑容、多一些對生活住家環境的美化;當然, 不能只要求住民的配合與認同,政府各相關機構在推動政務 的同時,都可以藉「觀光為用」、以觀光客的需求來作為施 政的參考依據,所以,迎向全球化發展的台灣觀光必需破除 「穀倉效應」。

所謂的「穀倉效應」是指企業內部因缺少溝通,部門間 各自為政,只有垂直的指揮系統,沒有水平的協同機制,就 像1座座的穀倉,各自擁有獨立的進出系統,但缺少了穀倉 與穀倉之間的溝通和互動。這種情況下各部門之間未能建立 共識而無法和諧運作(維基百科)。當「穀倉」被比喻為1 個公司、國家、政權的既有利益舒適圈,好比1座座存了稻 穀的倉庫,當人們習慣守著屬於自己的那座穀倉之後,往往 會形成狹隘視野,不想與其他人溝通與分享(英國《金融時 報》Financial Times編輯主任暨專欄作家Gillian Tett提出的論 述)。不只是政府,目前觀光產業部分透過權勢、法規優勢 與堅持存在於自我狹隘的舒適圈,溫水煮青蛙,無法感知外 部溫度(趨勢)變化。

在全球化的洪流下,知識、自覺是進步的根源,唯有不 斷的學習及改變才能在快速變遷的 世界經濟戰場中存活,倘若,政府 各級組織深陷穀倉之中不能自覺, 則是危機四伏,不僅僅是觀光產 業,等著被淘汰的,包括政府、學 校、公司與個人。

然而,「穀倉效應」無所不在, 除了存在於企業組織,也存在政府 以及各類團體組織裡面。大家會一 直想問如何破除穀倉效應?Gillian Tett提出的觀點中,部分如何套接在台灣觀光產業?

1、強化跨部門流程與資訊整合,以促進跨部門合 作。

以台灣好行為例,雖「節能減碳」為其深層論述,透過 大眾運輸聯結交通節點與景點,提升大眾運輸搭乘率,減 少小客車使用,即是公監理與觀光整合。

2、變更績效衡量準則,勿過度強調自負盈虧及短期 績效,多鼓勵跨部門合作及長期績效。

農業觀光、文化觀光、運動觀光、醫療觀光等都是以 「產業為體、觀光為用」,跨部會合作研具長期績效指 標,勿短線、選舉考量,永續觀光才得以落實。

3、遴選具跨領域歷練及具團隊合作精神之人擔任部 門主管。

再次強調,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的功能、召集人 的重要性。台灣觀光發展需求跨部會的協調合作,而非單 打獨鬥,召集人應具高位階、有前瞻思維,不拘泥於短期 救火才能引領產業發展。

4、進行組織變革,打掉重練,鼓勵下層員工從消費 者角度切入,想像如何滿足消費者需求,重組部門,開 創新局。

未來觀光署的改制,不在於多了多少高階主管職位,而 應思考,擺脫行業別管制強度,以「興利」為核心,強化 消費者需求之滿足,「越在地、越國際」的落實輔以「在 地創生」的實踐,把餅做大,人人有飯吃才是正軌。 拋磚引玉,請大家思考提出見解!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