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期|2023.08.21|記者:王政
陳盛山看日本藉由生態觀光作為韌性觀光的根底 邁向國際永續大趨勢

韌性觀光(Resilience Tourism)在後疫情時代逐漸成為顯學,不僅聯合國將2/17訂定為「旅遊業復原力全球日」,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WTTC)亦開始針對韌性旅遊進行專題報導,探討旅遊產業的永續性與復原力。而作為亞洲的旅遊大國,日本便憑藉著生態旅遊的優勢,將韌性觀光發揮到淋漓盡致。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 陳盛山

日本環境部、經濟產業省、觀光廳聯手推動 生態旅遊資源調查、農村綠色旅遊有效保護環境 設立「近代化產業遺產」盤點歷史 多方帶動日本觀光旅遊更具深度

所謂的韌性觀光,並不是單單從受創恢復到昔日水平,而是能突破原本基準向上突破。簡單而言,韌性觀光是一個區域/國家在觀光發展上的「不可取代性」產業,如何創造觀光的不可取代性,便需要從該國家/地區具備獨特競爭優勢的「原生產業」著手,將其與觀光產業對接,才能激發出疫後轉型所需要的新能力、新形態、新模式、新趨勢,且更具觀光韌性的競爭力。

作為台灣民眾高度喜愛的國度,日本憑藉著治安良好、交通便利、獨特人文、多元美食、無可取代的自然景緻等優勢,長期擄獲台灣人的心。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廳(JNTO)7月中旬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訪日外國旅客人數已突破1千萬人次,其中6月份的訪日旅客估計破200萬人次,創下3年半以來新高,並已恢復到疫情爆發前2019年同月的72%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根據JNTO統計,今年第2季的消費數據中,台灣訪客消費金額達到全球第一,總計1,739億日圓,在全球總消費金額部分已回到疫情前水準,達到1兆2,052億日圓,種種數據中不難看見,日本廣受全球喜愛的程度。

然而面對疫情長達3年的衝擊,日本如何迅速振作、重新展開雙臂迎接國際客,其中關鍵因數少不了日本長期推動「生態旅遊」作為觀光的發展動力,也成為面對後疫情時代的韌性觀光。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指出,韌性觀光是指該國具備著能與世界各國競爭的產業,藉由政府加以輔導後系統性與觀光產業鏈進行整合,以1+1>2的概念,讓該國的觀光觸及範圍更深且廣,得以在常規的觀光模式外帶來新亮點。

作為島國的日本,在群山環繞、鄰近海洋、獨特人文歷史等優勢加持下,建構出人與大自然共存的文化,加上政府循序漸進的扶持,逐步融合自然、生態、文化等領域導入觀光,進而創建出「生態旅遊」,更搭上全球熱烈追捧的永續觀光順風車,因而成為即使面對後疫情時代戰場整理階段,仍能抓住旅客目光的最大誘因。

▲作為島國的日本,在群山環繞、鄰近海洋、獨特人文歷史等優勢加持下,建構「生態旅遊」的韌性觀光

TTDI評比日本勇奪第一寶座 自然、文化成最大關鍵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觀光旅遊競爭力指數(TTCI)於2017年的評比中顯示,日本在健康衛生、文化資源等評比上都名列前茅,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4的行列。而隨著2022年WEF再度公布新指標時,因應全球觀光市場巨變,調整為「2021旅遊與觀光發展指數(Travel & Tourism Development Index, TTDI)」,將永續納入探討評比中,日本從117個國家脫穎而出,成為全球第一名。

能從過去中段班逐步追趕,到最後始終穩居前段班,甚至在永續指標納入後成為全球第一,最大主因在於文化相關產業與自然生態導入觀光的卓越成效。尤其亞太地區的競逐者大多擁有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日本仍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不難看見其強勁。

強化自身自然優勢 積極契合國際追求永續趨勢

最直觀的方式看生態旅遊,便是綠色、永續、低碳之旅,旅人們如何在旅遊與生態之間取得平衡,減少旅遊目的地的自然與文化破壞。而更深層的探討,生態旅遊是與當地完美且深層的互動,在消費者的旅遊目的獲得滿足之餘,亦能以更負責任地方式旅行,進而對在地的自然、環境、文化,甚至經濟都帶來正向幫助。

而生態旅遊的推動,最重要是端看政府的參與度,有鑑於過度開發造成的破壞,日本1991年由環境部推動「生態旅遊資源調查」,隨後在1992年首度將「農村綠色旅遊」(Green Tourism)納入政策討論,前者是將世界自然遺址作為永續發展的推動力;而後者的目的是希望藉此達到城市與農村的互補、追求國土均衡發展,帶動自然、文化的休閒活動。

在政府帶頭的推動之下,同時扶持地方性的組織進行地方創生等模式,成功將過去大眾追求舒適型的旅遊型態,逐步扭轉成尊重地方發展、活動地方資源、重視在地環保等生態觀光。

工業遺產成生態觀光重要成分 北九州藉助產業遺產活絡觀光

生態觀光不僅僅是純粹的自然之旅,工藝與歷史遺跡的探尋亦是其中的重要成分。由於日本對於工業革命前的遺跡保護相對良好,日本經濟產業省於2007、2008年發布了「近代化產業遺產」,將具備價值的遺跡進行官方認證,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這些工業遺跡逐漸商業化,成為當地振興經濟的重要資源。

如福岡縣北九州市過去是重要的重工業城市之一,許多遺址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行列,然而隨著工業需求轉移,使得當地如煤礦、陶瓷、鋼鐵等工業建築都逐漸荒廢,所幸在「近代化產業遺產」的推出後,如新日鐵公司的八幡製鋼所、門司港等,都逐漸成為帶動當地經濟、商業、旅遊活化的驅動器。

▲福岡縣北九州市過去是重要的重工業城市之一,許多遺址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行列,如門司港等景點已成為帶動當地經濟、商業、旅遊活化的驅動器。

到訪青森體驗時空之旅 古代遺址帶動旅遊意願

不讓北九州專美於前,在台灣觀光擁有高知名度的青森縣,也憑藉著歷史遺跡活絡在地觀光,由於千禧年前後起開始興盛回到過去的「穿越劇」,為了進一步拓展縣內的觀光,青森縣開始將日本石器時代的繩紋時代作為旅遊亮點,把縣內保存良好的大量歷史遺跡進一步開發,邀請旅客走進這些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考古遺跡。

由於1992年青森縣山內丸山發現了日本最大的繩紋時代聚集地,匯集了豐富的土坑式建築、大量陶瓷歲便、石器、玉器等歷史遺跡,在青森縣府將其訂為「遺產旅遊目的地」,並在當地規劃小牧之館、小牧野遺跡、三內丸山遺跡、大山故鄉博物館等藏館,加上當地旅遊業積極推動的推波助瀾下,大量旅客湧向當地一睹繩紋時代的風采,成為青森蘋果、睡魔祭之外的另一項觀光支柱。

▲青森縣將日本石器時代的繩紋時代作為旅遊亮點,把縣內保存良好的大量歷史遺跡進一步開發,邀請旅客走進這些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考古遺跡。

建立永續話語權 日本推出永續旅遊指南

無論是綠色觀光,抑或是歷史遺跡探詢之旅,在日本政府的積極推動之下,成為傲視全球的永續生態旅遊。而面對全球對於永續的高度追求,日本政府特別推出日本永續旅遊指南(JSTS-D),由日本觀光廳作為中立角色,在國際基準下制定一套旅遊標準,協助地方政府、在地DMO組織推動永續觀光,並於2020~2022年間總共選出包含沖繩、京都、能登半島等43個區域,作為全日本執行永續旅遊目的地管理的模範。

也因為日本在永續與環境保育的高度追求,使得國際的重要獎項都給予高度肯定,如綠色旅遊目的地「百大旅遊目的地永續發展故事」中,日本在2020年僅有6個區域入選,2021則達到12個,2022年仍有10個獲得肯定。

▲位於新潟縣的佐渡市,被綠色旅遊目的地列入「百大旅遊目的地永續發展故事」之中,成為生態觀光的最佳案例。

從日本案例反觀台灣 應將生態設為觀光推動力

陳盛山指出,日本為了推動生態觀光,由政府作為帶頭角色,分別從自然、歷史、人文等多方面切入,逐步扶持並導入觀光,甚至在面對「永續發展」的國際趨勢下,也推動日本永續旅遊指南來強化話語權,都值得積極發展觀光的台灣作為借鏡。台灣在一級生產、二級製造、三級服務都有全球無法比擬的優勢,若能系統性的整合、歸納,並加入觀光思維,便能有效創造出更具代表性的韌性觀光,從根本處加深產業鏈與觀光的契合度,在國際觀光客爭奪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